猪场非瘟拔牙失败的十大教训

     1、猪场确诊疫情太晚。拖了4至12天不等。


  2、生物安全细节做到位。一窝小猪共用一个针头。偷偷进行治疗。员工串岗离位。清粪扩大了污染面。请男饲养员帮女饲养员卸料,交叉污染。饲养员回生活区休息污染。


  3、生物安全基本设施设备不足。一次性防护服、换雨鞋、戴一次性手套和鞋套、洗手、脚踏消毒盆等有制度但没有落实到位,制度形同虚设。


  4、拔牙的配套清理不及时不彻底。因猪价不理想处理疑似猪不及时。转猪设备不足,病猪清理不及时,粪尿横流。


  5、拔牙时散毒。运猪车四边是铁栏杆,不是四周封闭的专用运猪车,粪尿流撒、四处散毒。公猪、大肥猪、人员在猪栏过道内赶着走,散毒。即使铺了塑料布,但也有咬坏、踩破,沿途散毒。


  6、拔牙不够“狠”。限位栏母猪一头发病,前后左右3-5头近20头均需拔掉。一头肥猪发病时,需把这一栏(25头)连同前后左右近70至80头猪都需拔掉,老板不舍得,留隐患。


  7、硬件条件不足。猪场没划分小单元,是一个大通间大整体,无法彻底隔离。猪栏之间是铁栏杆,不是实心水泥墙,很容易通过口鼻粪尿等传至其它猪栏,导致防控失败。


  8、筛查病猪不准确。错误操作:采用混养方法;试剂盒不准;操作人员技术不足。


  9.选用消毒药不当、消毒不规范。导致消毒效果极大降低。


  10、其他因素。疫情后有碰到下大雨,暂停拔牙、死亡增加、病毒扩散。雨水夹带病毒流走散毒。


  由于技术、管理、防控意识、准备不足,设施设备缺乏等,加上天气,导致拔牙越拔越多,“拔不胜拔”,最后只好全部清场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Baidu
map